[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当前位置:首页 > 边缘栏目 > 科技新闻


科技日报社论:向着世界科技强国奋进

【字体: 】 【2009-10-09】  【阅读:次】  【关 闭

  走过60年峥嵘岁月,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了60华诞的盛大节日。60年一甲子,举国欢腾、举世瞩目。在此,科技日报代表全国科技界向亲爱的祖国母亲致以衷心的祝福!向为新中国的科技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广大科技工作者致以节日的问候!

  60年前,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新纪元。6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开展了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60年间,我国顺利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有鲜明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新中国的6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生历史巨变的60年。国内生产总值从1949年的408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300670亿元,实际增长77倍,跃居世界第三位;财政收入从1949年的62.17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61316.9亿元,增长约1000倍;外汇储备增长1万多倍,位居世界第一;进出口贸易总额位居世界第三,占世界贸易比重达7.9%;人民生活从贫困迈向总体小康,国民素质逐步提升,各项事业实现了大发展、大跨越。

  新中国的60年,是我国国家创新能力与日俱增的60年。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科技事业,领导全国人民为加快新中国的科技发展进行了艰苦努力和不懈探索,相继在哥德巴赫猜想、反西格玛负超子、陆相成油理论、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确立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战略思想,坚持科学技术服务国家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我国的科技事业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在高温超导、纳米材料、量子通讯、生命科学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较大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创新成果,超级杂交水稻、高性能计算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第三代移动通信等一批前沿技术领域取得重要突破。今天,中国的科技人力资源数量居世界第一位,国际科学论文数量居世界第二位,发明专利申请总量居世界第四位,我国整体科技发展水平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日益缩小,部分科研领域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等一批重大科技成就,大大提升了我国国防实力和国际威望。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日趋坚实。科技在三峡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青藏铁路、北京奥运等国家重大工程和重大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方面成为显著的支撑力量。

  60年激情岁月,60年成就辉煌。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对世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正在加快向着世界强国迈进。党的十七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美好蓝图,我们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历史已经告诉了未来,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中国由大国走向强国必须创造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必须建设完备的产业体系,作为后发国家必须走内涵式道路,必须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必须在更广阔的空间维护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完成这些必须的任务,无疑对科技的需求远远高于以往。强大的科技实力是国家强盛的标志。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中央高瞻远瞩的科学论断和重大决策。科技事业的发展决定着建设强大的现代化国家的进程。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要把科技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然而,与时代的要求相比,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我国的科技水平仍有较大差距,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技术自给率低,特别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优秀拔尖人才比较少,体制机制尚需完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任务十分艰巨。在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时代,我们必须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把促进经济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维护国家安全,建立在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之上,使我国早日真正成为创新型国家,成为有重要国际影响力和对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坚持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从本质上说,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全国科技界和广大科技工作者任重而道远。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科技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要地位,发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坚定信心,迎难而上,抓住机遇,开拓创新,继续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而不懈奋斗!

枣庄市科学技术局 Copyright 2009 www.lnjssc.com.cn. All Right Reserved. 鲁ICP备09043870号
地址:枣庄市薛城区民生路629号(综合楼五楼) 电话:0632-3314164
主办:枣庄市科学技术局 承办:枣庄市科技信息研究所 枣庄市生产力促进中心